•  

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共创辉煌!

政府信息公开网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党群机构
  • 教学院部
  • 校务公开
  • 学术活动
  • 阳光服务
  • 校园风光
  • 全面教育
  链接•分享——构建未来教育创新生态论坛举行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党群机构
  • 教学院部
  • 校务公开
  • 学术活动
  • 阳光服务
  • 校园风光
  • 全面教育
协会动态

最新新闻

  • 链接•分享——构建未来教育创新生态论坛举行...
  •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正式成立...
  • 让老师惩戒"熊孩子" 除了权力还要给什么...
  • 2019新浪教育盛典候选机构:筑龙学社...
  • 一个大学社团的十年山村教育试验...
  • 台湾大四学生:毕业后会尝试来大陆就业...
  • 超级竞技场!2019年KCRC机器人挑战杯即将开幕...
  • 家长必看:入读国际学校学籍问题早知道...
  • 新浪2019国际学校冬季择校展: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 好奇心不死读书不止 樊登现场话“读书”...
  • 快手教育生态亮相未来教育大会:做好教育行业...
  • 大山里跑出“教育接力赛”...
  • 剑桥五级成小学生标配?“奥数”之后又一现象...
  • 90后入殓师的日常:不参加婚喜寿宴 不递名片不...
  • 新浪2019国际学校冬季择校展:北京新东方北美考...
  • 石家庄一中实验学校合唱团荣获高新区中小学合...
首页 > 党群机构

链接•分享——构建未来教育创新生态论坛举行

发布日期:2019-12-02 11:31:09

  11月20日下午,作为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主题论坛之一的“链接·分享——构建未来教育创新生态”论坛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办,北京龙之门网络教育技致富网赚论坛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晓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乐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来自院校、教科研机构、教育企业的近200名代表汇聚一堂,分享优秀教育创新成果,为未来教育创新生态建设献计献策,旨在推动教育科技融合创新的协同合作,为未来教育科技融合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副主任赵伟鹏主持论坛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副主任赵伟鹏主持论坛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互联网教育商会秘书长杨丹致辞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互联网教育商会秘书长杨丹致辞

  杨丹介绍,中关村是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被称为中国的硅谷,也是中国教育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拥有多所知名985、双一流院校。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是依托中关村教育和技术资源,由中关村管委会和海淀区政府搭建的支持教育创新创业的生态平台。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教育产业园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希望用一栋楼支持整个产业的发展。园区培育出的教育项目现已服务于全国几万所院校,上亿家庭和学生,未来还将通过不断发现、培育、支持新的教育项目,构建“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教博会的目的是为了共建共享教育创新成果、发出中国教育创新声音、提供中国教育创新方案、汇聚中国教育创新智慧,园区自2015年开始就参与教博会,本次也携手17家教育企业带来了20个教育创新项目,这些项目都已具备复制和推广的条件,能够快速的应用到教育系统中。

  --分享--

  融合创新理念——推进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潘克明作主题演讲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潘克明作主题演讲

  潘克明指出,传统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并把这一过程放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课堂来完成,而把对人的认知和发展最为重要的第二步——吸收内化放在了课外。于是本该用于互动、协作、研讨和交流的课堂,几乎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融合创新理念指导下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重点,应是强化课堂学习的认知内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为学生的自主、协作、探究性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时间、环境、条件和机会。

  “教育+互联网”的智能化教育新形态,应当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创建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从教学理念、内容、模式、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革命性影响,培养出具有优秀道德品质和互联网思维、知识、技能、素养的互联网时代新人才。

  教学创新实践——让学习自然发生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原副主任陈美玲作主题演讲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原副主任陈美玲作主题演讲

  陈美玲从教育信息化2.0相关政策入手,通过丰富的、来自一线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证明“让孩子做什么比学什么更重要”。她指出,教育的本质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做好中国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需要包括教育技术产品的生产者、服务者、研究者在内的每一位教育从业者一起努力。用技术去支持教学变革是一种挑战,是一种前沿引领,也是一种智慧众创,当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用技术支持教育变革,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智能教育发展——联接 联通 联合

  广州市教育系统首批创新学术团队(区域教研创新)负责人南坡作主题演讲  广州市教育系统首批创新学术团队(区域教研创新)负责人南坡作主题演讲

  南坡从联接、联通、联合三个维度分享智能融合时代的教育核心逻辑。联接意味着在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并存的时代,教育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治理模式等方面都必须随之做出调整。联通是一种新的知识观,它从理论上证明教育不仅是学知识,更是让学习者一起来建构知识,每一个人都会有话语权。联合代表着实践过程,在技术的革命、行动的革命之前,需要的是心灵的革命和观念的革命。

  --对话--

  圆桌对话——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

圆桌对话圆桌对话 蓝象资本执行合伙人周爽主持圆桌对话蓝象资本执行合伙人周爽主持圆桌对话

  澳门濠江中学助理校长周明,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冯蔚星,北京四中网校校长、龙之门教育董事长黄向伟,泰州市凤凰小学校长刘卫军,成都市龙泉中学校校长徐本淳共同探讨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

澳门濠江中学助理校长 周明澳门濠江中学助理校长 周明

  周明谈到,澳门特区政久热久热精品在线观看府非常支持学校推进信息化,已经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教、学、管、评等方面已经产生了深度的融合。未来教育市场仍然非常广阔,教育企业需要考虑产品如何适合不同地区学校的不同需求,如何培养孩子探究力、创造力,同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冯蔚星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冯蔚星

  冯蔚星认为,教育最大的变革是教师的变革,教育信息技术未来能够让人们更加充分地利用时间,并减小物理距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过去的信息技术更多的是作为简单的工具,没有深入参与到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中去,未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将会越来越深入。只有信息技术进入到日常的管理中,才能真正引发教育的巨大变化。

北京四中网校校长、龙之门教育董事长 黄向伟北京四中网校校长、龙之门教育董事长 黄向伟

  黄向伟指出,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学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新课改、新教材、新高考这样一个新时代,传统教学方法的潜能已经发挥到极致,亟待课堂革命的发生,而课堂教学革命的最核心要素就是信息化。过去老师教学基于经验教学,未来应把老师的教学观念从经验教学转移到精准的数据教学上去。当教育现代化实现那一天,教育信息化一定会从边缘走到中心。

泰州市凤凰小学校长 刘卫军泰州市凤凰小学校长 刘卫军

  刘卫军认为,教育科技无法完全替代老师的作用,学生需要通过老师组织的研讨、互动来自主吸收知识,并进行应用。因此教育技术企业可能要有两个转变,第一是从“帮助教师的教”转向“帮助学生的学”;第二是从教授一般性的知识转向提高孩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成都市龙泉中学校校长 徐本淳  成都市龙泉中学校校长 徐本淳

  徐本淳表示,未来大数据将大有可为。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发展、教学行为、精准教学,都需要经过行为分析、大数据处理后再反馈给学生和老师,形成良性发展的生态闭环。对学校的管理来说,教育科技在精准分析、有效指导、科学管理、提高效率等方面,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相关链接
 
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中国养老金     辽宁省建设工程造价     四川政府采购     沈阳市卫生局     南京教育网     恩施市崔家坝镇人民政府     江苏省常熟市花溪小学     奉化市城北中学     内乡教研网     德州市石芦街小学     荆州中考招生网     天域幼儿园     松滋实验初中     德州幼儿师范学校     上海市陆行中学北校     大丰市飞达路初级中学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处     尤溪实验小学     石家庄职工大学     井冈山革命传统学院     鄞州区高桥镇中心幼儿园     汕头市长厦小学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网站     广东北江中学信息网     福州屏东中学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滁州卫生学校     江西省教研网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大埔虎山中学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logo_home